根据《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定义,化妆品是指作用于人体面部、皮肤、毛发、口腔等人体部位起到清洁、保护、保养和美化作用的日用化学工业品,通常以涂覆、揉擦或喷洒等方式施于人体不同部位,有令人愉快的香气,使容貌整洁,增加魅力。由于化妆品的范围很广,产品丰富多样,化妆品分类方法众多。按照功能不同,行业内通常将化妆品分成护肤品、洗护产品、彩妆、香氛香水及其他这五大类别。
皮肤护理产品指用于脸部或者身体,用以护理皮肤,保持皮肤的机理和光泽,起到保湿、补水、清洁、延缓皮肤衰老、防止或者修复皮肤受损等作用。
皮肤护理产品依照不同定位,可分为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和基础护肤品。基础护肤品属于化妆品,即用于脸部或者身体,用以护理皮肤,保持皮肤的机理和光泽的化妆品;专业皮肤护理产品主要指针对皮肤状态不稳定,如皮肤屏障受损、持续发痘、脱皮、过敏、泛红、激光光子治疗后、水光针后等情况的肌肤使用的产品;根据注册类别和监管分类,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可以分成医疗器械类敷料产品和化妆品类功能性护肤品,其中,医疗器械类敷料产品系可直接使用于创口的创面敷料,功能性护肤品仅可在健康完整的皮肤表面上使用。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皮肤护理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随着我国化妆品行业迅速发展,行业监管力度也持续加强,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一系列化妆品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弥补化妆品行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漏洞。其中,《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及其配套的《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化妆品注册备案资料管理规定》《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新规通过对原料供应、品牌生产/代工、产品注册/备案、销售及上市后监督等环节进行规范化要求,防控风险、落实责任,为化妆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作为化妆品生产企业,上述法规政策的出台及变动对公司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生产环节,《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系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化妆品生产经营管理的部门规章,自 2022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其中,对化妆品生产许可、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均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建立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制,并细化留样管理、自查要求以及整改、停产、报告等义务;细化质量安全负责人的从业资格及具体职责;明确委托方和受托生产企业的条件和义务;同时,从化妆品命名、标签瑕疵认定等方面细化标签管理要求;突出问题导向,进一步明确对化妆品虚假宣传、违法宣称等的要求。
在研发环节,根据《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新产品进行注册/备案时需对功效宣称进行评价,并在国家药监局指定的专门网站上传产品功效宣称依据的摘要,若无充分的科学依据不得随意变更功效宣称。
在销售环节,《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化妆品经营管理要求,完善进货查验、产品检验、贮存及运输相关记录制度等规定;明确美容美发机构、宾馆等在经营服务中使用化妆品或者为消费者提供化妆品应履行的义务;结合监管实际细化电商平台、集中交易市场、展销会举办者的审查、报告、检查、违法行为制止等责任,强调平台对涉及质量安全重大信息的报告义务。
在中国化妆品市场迅速发展、升级的情况下,化妆品经营主体科技水平持续提高、市场竞争持续加大、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持续升级。
根据 2024 年小红书《中国美妆行业白皮书》,人对美丽的追求从本质上是源于人们对个人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即追求在社会关系中“被赋能”,个体更加看重“变美”对哪一层社会关系的赋能,成为“变美”驱动的核心拆解逻辑。由此,《中国美妆行业白皮书》提出了“我与我”、“我与亲密他人”“我与社会关系”以及“我与泛社会网络”的人群拆解逻辑,由此延伸出了美养合一、自我宠爱、自我拓展、文化共鸣、平衡效率等多个基于驱动的底层需求。
《2024 年中国化妆品市场功效宣称调研报告》显示,年轻消费群体护肤品消费习惯不断改变,细分产品功效、成分、包装等成为关注焦点。在功效宣称上新名词不断出现、更加多样,对国货品牌功效护肤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消费者购买护肤品时呈现关注功效新趋势,“成分”科学护肤需求不断增强,功效护肤观念深入人心,消费者更加追求独特性、性价比。
《2024 年中国化妆品市场功效宣称调研报告》显示,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功效护肤”理念,72%消费者认为化妆品功效非常重要,65%消费者在选择化妆品时重视功效数据验证。
护肤品功效上,根据调查,抗皱抗衰老成为较多消费者选择护肤品的重要考虑功效,占比达到 55.1%。其次,51%的消费者在护肤品选择上重视美白祛斑功效。功效型化妆品对特有成分、专利配方、研发实力、功效验证等要求更高。
在消费者购买产品考虑的因素中,中国消费者在购买化妆品时,最关注的因素是产品成分(58.8%)、产品功效(41.4%)以及品牌(37.0%)。中国消费者在购买化妆品时,更加注重化妆品的实用性以及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品牌的知名度更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随着皮肤护理产品企业的研发能力增强,以及消费者不同护肤需求的增加,产品种类在近年来不断丰富,祛斑、美白、防晒、敏感肌修复等类型的皮肤护理产品相继推出。同时,同质化的竞争格局将促使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打造差异化的产品,以发掘具有优势的细分市场。因此,未来产品种类将更加丰富,并且满足更多新的皮肤护理需求,进而形成行业新的增长点。
化妆品消费上,2023 年消费者购买化妆品花费整体处于中位水平。《2024 年中国化妆品市场功效宣称调研报告》显示,32.54%消费者消费金额为 1000 元至 3000元,38.59%消费者消费金额为 3000 元至 5000 元,仅 5%消费者消费金额超过万元。
从人均水平上看,目前我国消费者在护肤品领域人均支出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护肤品消费不仅远低于美国、德国等护肤品市场较为成熟的欧美发达国家,也远低于日本、韩国等亚洲邻国。未来随着消费升级以及护肤消费习惯、理念的培育,差距有望不断缩小,市场发展潜力大。据 Euromonitor 数据,2021 年我国美妆及个护人均消费支出为 62.4 美元,日、韩消费者同为亚洲肤质,人均美妆及个护类消费支出分别是 262.6 美元和 266.2 美元,超过我国的4倍。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使人们有更多资金用于非必需的消费领域,护肤品作为提升个人形象和肌肤健康的产品,需求随之增加。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从 2020到 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135元增长到41314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48%。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反映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会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使得人们在皮肤护理产品消费中的支付能力越来越强。总体看来,我国护肤品行业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国内化妆品适用人群、消费频次、消费金额的提升,市场增长潜力较大。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自身健康及肌肤护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皮肤护理产品种类繁多、可满足需求多样化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中国居民越来越愿意将更多的支出投入个人护理,促进了皮肤护理产品行业的快速发展。2017年至 2023年,中国皮肤护理产品行业市场规模由 1,805 亿元增长至 40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37%。预计2024年中国皮肤护理产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472亿元,未来中国皮肤护理产品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保持增长态势。
从专业皮肤护理产品来看,皮肤护理产品根据概念和定位的不同,可以分成基础护肤品和专业皮肤护理产品。随着皮肤护理产品制造工业的革新,以及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使用专业皮肤护理产品逐渐成为市场新趋势。基于安全和功效双重需求,因而备受关注。
从市场规模来看,专业皮肤护理产品的市场规模由 2017 年的10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5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44%。近五年来,皮肤修复及护肤概念开始盛行,相应产品凭借适用性广、安全性高及功效性强等优势备受消费者青睐。各大皮肤护理品牌相继推出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如敷尔佳的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雅诗兰黛的“线雕”精华素,欧莱雅的复颜玻尿酸水光安瓶精华等。未来,在品牌教育及消费升级的双向推动下,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市场有望持续增长,预计到 2026 年,基础护肤品和专业皮肤护理产品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77 亿元。